SDGs 職人專訪 - 林子倫:SDG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 能源轉型三條件,技術、成本、接受度!
2023/04/28
SDGs 職人專訪 - 林子倫:SDG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 能源轉型三條件,技術、成本、接受度!
「SDGs在我看來是一個世界觀,也是一套方法論。」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同時擔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的林子倫老師這樣說。SDG1到SDG6,每個目標都和人類生命生存有極大的關聯,像是貧窮、糧食、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次序安排是有原因的,能源是除了食物、水之外的重要資源,更是當代社會運作中重要的基石。

【本文開始】

「SDGs在我看來是一個世界觀,也是一套方法論。」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同時擔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的林子倫老師這樣說。SDG1到SDG6,每個目標都和人類生命生存有極大的關聯,像是貧窮、糧食、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次序安排是有原因的,能源是除了食物、水之外的重要資源,更是當代社會運作中重要的基石。

能源轉型和全球暖化的關係

「能源除了是民生所需,也是全球暖化很重要的原因。」林子倫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作為2022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的臺灣團團長,他嚴肅的表示:氣候變遷是當代人一定要面對的挑戰。在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署後的第三年,召開了第一次的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一般簡稱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在每年的年底召開,成員包括聯合國近兩百個國家,共同來關切並制定全球關於氣候變遷議題的相關管制措施。而能源轉型與SDGs與氣候變遷也高度相關,因為有八成到九成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就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都與能源相關。林老師強調說:所以我們常說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與SDG13氣候行動是分不開的。因此,能源轉型是個刻不容緩的議題。

SDGs 職人專訪 - 林子倫:SDG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 能源轉型三條件,技術、成本、接受度!

SDG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圖片來源:聯合國 SDGs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能源轉型推動三個條件:技術可行、成本有效、社會接受

能源轉型對一般人而言,技術革新的想像是主流,比方說電動車、儲能、電池等等的議題。但能源轉型議題其實比較特別,林老師提到能源技術的落地需要包含三個條件:技術可行性、成本有效性、社會的接受度。以化石燃料為例,早期成本低廉大量使用,但後來因為環境的破壞導致社會無法接受,燃煤開始慢慢退場,目前天然氣也在過渡階段中。

上述的三個條件中「成本有效」,其實就是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裡特別強調的「可負擔性」。林子倫老師不諱言:理想上,若能從燃煤發電直接進到再生能源,似乎是個相當完美的選項,然而實際的挑戰是再生能源初期成本相對昂貴。雖然近年來,再生能源的技術提升,成本下降許多,不過還是需要政策的輔助和配套才能真正達成「可負擔性」。

談到政策的搭配,則不能不提到「躉購制度」。躉購制度是從德國、日本開始發展,目前有八十幾個國家使用。躉購制度透過設定綠電的收購價格,而不是補助設備的建置。這個制度就像是我們只補助牛奶,不補助牛,畜牧業者就會努力的把牛養好,生產更多更好的牛奶。提供誘因讓綠能的生產者有意願提供更高效的發電,以及盡可能產出大量優質的綠電。

再生能源的戰略意義

除了經濟考量,地緣政治也是影響能源安全和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國都將能源安全列為重要戰略目標。而再生能源的增加其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再生能源和一般能源不同之處在於,一般能源除了初期成本與營運成本外,還有燃料成本,而再生能源沒有燃料成本。林子倫老師表示:燃料成本正是全世界物價波動的原因。如果提升再生能源的比重,就可以穩定能源價格。

以美國為例,為了擺脫中東對於石油、天然氣的控制,以政策鼓勵頁岩油技術發展,頁岩油技術的突破使得美國在2019年成為能源自主國,不再那麼依賴中東的石油輸出,這正是最好的示例。

SDGs 職人專訪 - 林子倫:SDG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 能源轉型三條件,技術、成本、接受度!

Photo by American Public Power Association on Unsplash

臺灣能源近況和轉型目標

談到臺灣的能源轉型近況,許多人都聽過2050淨零碳排的呼籲,在國發會2022年底公布的「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預計再生能源的佔比在2050年要達到60–70%。自認是審慎樂觀派的林子倫教授則認為,看似很高佔比有其難度,但其實臺灣先天是有很多再生能源資源的。

林老師表示,以風電來說,從全球離岸風電的數據中,臺灣海峽是個非常好的風場,苗栗、彰化、雲林,甚至澎湖,都是很好發展的區域,因此很多國際大廠都很樂意來投資。此外,臺灣的日照條件,也比歐洲北歐多數區域要好,但挑戰在於地狹人稠。像是高雄的鳳翔國中,因應南部氣候建造「風雨球場」,球場屋頂高達7公尺,並設有太陽能板。林老師笑說:學生可以在裡面打球、校方可以收租金、廠商有綠電可以賣、政府獲得綠能,這就是一個多贏的策略。

許多人曾提「農地種電」,但需要考慮土地利用的問題和利害關係的衝突、矛盾。但林子倫老師也認同,農漁牧地的複合式利用是個勢在必行的方向,在兼顧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透過更好、更協調的設計,促成農村再生及地方創生。

從林子倫老師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能源轉型和我們的氣候、環境有很多關聯,中間涉及政府的能源政策,制度的建立,甚至還包含國際政治局勢,能源安全的種種議題。在下一集,我們會更深入討論能源轉型,對於我們民間企業、產業,甚至我們的民生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文/airiti 華藝數位 - 許銘軒、劉靜頻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 與 airiti 華藝數位共同企劃製作

1 分鐘快速了解 Impactio 團隊 & 近期計畫:https://bit.ly/3W63IcI

如果你也想一起打造多贏的學術交流生態圈,歡迎加入【學術交流生態圈 FB 社團】:https://bit.ly/3THRF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