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醫療健康
數位醫療
日常照護

活動時間與活動地點

2023年1月12日 (四) 20:15 ~ 22:00

活動介紹

近年來由於疫情嚴峻,國民逐漸關注自身健康議題,與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之中的子項目 - SDG 3 |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不謀而合,SDG 3 中具體的細項眾多,包括世界關注的全球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和五歲以下兒童的可預防死亡率、終結愛滋病、肺結核、瘧疾以及受忽視的熱帶性疾病,而目前台灣在這塊有一定程度的成熟發展。但是,台灣的非傳染性疾病、心理健康和環境風險、現代十大文明病等,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都仍是國民困擾的健康議題。

頻發的交通事故、仍在肆虐中的傳染疾病 Covid-19、各式各樣傳染病的有效安全的疫苗開發等,都是台灣社會仍在努力解決的健康議題,除此之外,也有非常多干擾我們日常生活的小病小痛,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前兆,也就是「亞健康」的狀態,偶有頭暈、頭痛、視力不佳等等常見的症狀,而健康也是從我們出生以來都持續關注的議題,從政府的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到大型企業多數有提供定期健康檢查補助,足見即使身處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的時代,各年齡層的健康問題仍然有優化與進步的空間。

所以今天想邀請關心健康照護、永續發展目標的專家和學生們,一起討論與思考未來台灣可以用什麼方式、流程或是技術,去建構一個更好的健康環境、機制?

活動流程

01
開場|活動簡介
分享活動大綱以及形式流程
嘉賓自介
02
從 SDG 3 看台灣的食衣住行健康福祉現狀
SDGs 到底是什麼?與我有什麼關係?
現代十大文明病,你也確診了嗎?
目前台灣有什麼 SDG 3 相關案例 ?
數位健康如何優化我們的健康生活
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化以及臨終護理
健康老化、活躍老化、超越老化議題分享
如何面對新冠肺炎帶走無數生命
與食衣住行相關的公共衛生 solutions
有沒有適合台灣效法的國際案例?
目前台灣在促進 SDG 3 目標上,有哪些是適合未來更聚焦的?
03
現場 Q & A 和交流

講者資訊

【 主講者 】
【 主講者 】
胡文郁
臺大護理學系所主任暨所長

現任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主任暨所長兼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也是臺灣護理教育學會理事長、臺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安寧緩和護理學會、安寧緩和照顧協會的理事,專注於護理教育、臨床倫理、腫瘤護理、安寧緩和醫療護理、臨床試驗護理及健康行為等研究。曾榮獲臺大醫學院青杏醫學獎以及全聯會護理專業貢獻暨奉獻獎。

【 主講者 】
【 主講者 】
張丹菁
澔心科技創新長

擁有10年以上臨床急重症醫療經驗更同時橫跨生醫工程領域,曾任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有豐富的醫療器材開發、醫材法規、臨床試驗流程規劃執行及輔導生醫新創團隊的經驗;曾任職國內新創醫材公司臨床執行總監、上市法規顧問及急診專科護理師。

【 主講者 】
【 主講者 】
Allen

沛思坦網路 Pacston 暨 Impactio 商務開發經理 - 負責Impactio的台灣區商務拓展,具多元產業的軟體業務資歷,經手豐富的企業轉型、數位轉型輔導經驗。

適合對象

對醫療照護、永續發展等技術和議題有研究的研究人員、教授
對健康福祉與數位健康跨領域有興趣投入的大學、碩/博學生
從事醫療照護、永續發展等技術領域之相關政府單位、學術研究機構、顧問服務、新創企業
醫療照護領域專家、生技醫療產業界人士等
參加者 (60)
胡文郁
主任暨所長
張丹菁
副執行長
Irene
Digital Marketing Manager
Ms.Wu
工程師
NINE.
研究員
See all

活動精華收錄

00 : 00~02 : 21
主持人 Allen 開場、活動主題簡介、Impactio 簡介
02 : 22~06 : 46
嘉賓介紹: 澔心科技創新長・張丹菁
06 : 47~57 : 05
從 SDG 3 看台灣的食衣住行健康福祉現狀
SDGs 簡單來說是什麼?
SDGS 中文名為永續發展目標,是聯合國在 2015 年發表,包含了 17 項子目標(Goals)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這 17 個目標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鼓勵各界回應全球所面臨各項挑戰。環顧世界,過外已有多所頂尖大學以推動 SDGs 作為校級目標,動員力量,發揮知識影響力,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協助維護環境永續
  • SDG 1 終結貧窮
  • SDG 2 終止飢餓
  • SDG 3 良好健康與社會福祉
  • SDG 4 優質教育
  • SDG 5 性別平等
  • SDG 6 乾淨水資源與衛生設施
  • SDG 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 SDG 8 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
  • SDG 9 產業、創新及基礎建設
  • SDG 10 減少國內及國家的不平等
  • SDG 11 永續城鄉與社區
  • SDG 12 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 SDG 13 氣候變遷對策
  • SDG 14保育海洋與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 (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 SDG 16 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
  • SDG 17 促進目標實現的全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大家也可以直接看這篇 Impactio 打造的《SDGs 學者主題專訪計畫》總覽文章,更了解每個目標與我們之間的關聯性: 《 SDGs 主題學者專訪計畫 》- Impactio 國際學術影響力社群平台 >
而今天我們想與大家聚焦討論的就是 SDG3 健康與福祉,乍聽之下,大家是否都覺得健康不就身體健康,有什麼好討論的?其實並不然,我們一起從各個細項討論:
  • 3.1 2030年前,全球孕產婦死亡率降低至每十萬活產中少於70例。
  • 3.2 2030年前,消除新生兒和五歲以下兒童的可預防死亡率,所有國家將新生兒死亡率降低至每千人死亡12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至每千人死亡25人。
  • 美國近年來的新生兒死亡率在近十年來仍難以下降,這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先進國家也會這樣?
  • 3.3 2030年前,終結愛滋病、肺結核、瘧疾以及受忽視的熱帶性疾病,並對抗肝炎、水傳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傳染疾病。
  • 這些都可以延伸到台灣是早期熱帶疾病學重鎮研發,解決肝炎、工業性疾病如烏腳病,這些疾病都會很直接影響到人民健康!
  • 3.4 2030年前,透過預防、治療,以及促進心理健康與福祉,將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 例如文明病衍生的癌症、糖尿病、肥胖、心理疾病等。
  • 3.5 強化物質濫用的預防與治療,包括麻醉藥品濫用以及酗酒。
  • 3.6 2020年前,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傷人數減半。
  • 3.7 2030年前,確保性和生殖醫療保健服務的普遍性與可取得性,包括家庭計畫、資訊與教育,並將生育保健納入國家策略與計畫。
  • 如台灣以前的口號『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中國從一胎化政策演變到『三胎政策』。
  • 3.8 實現全民醫療保險,包括財務風險保障,提供所有人高品質的基本保健服務,以及安全、有效、優質、可負擔的基本藥品和疫苗。
  • 3.9 2030年前,大幅減少危險化學物質、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其他污染造成的死亡及疾病人數。
  • 3.a 加強所有國家執行與落實「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 3.b 針對主要影響開發中國家的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支援疫苗以及醫藥研發,並依據杜哈宣言提供負擔的起的基本藥物與疫苗;杜哈宣言中,發展中國家可充分利用國際專利規範——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以保護民眾健康,尤其是必須提供醫藥管道給所有人。
  • 3.c 大幅增加開發中國家醫療保健的融資與借款,以及醫療保健從業人員的招募、培訓以及留任,尤其是最低度開發國家(LDCs)與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
  • 3.d 加強所有國家早期預警、減少風險,以及國家和全球健康風險的管理能力,特別是開發中國家。
這些項目與醫療人員有關係嗎?當然!很多時候醫療人員是第一線去推動相關政策和宣導的角色。
天天失眠...你也是「亞健康」狀態嗎?其實不一定要用藥治療!
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網路上,人人盛傳的十大文明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而這也是 SDG3 健康與福祉的一環!
自從疫情肆虐之後,越來越多關於新冠失眠的相關報導出現,過往完全沒有失眠狀況的痊癒後確診者,卻在新冠病毒消失後,遺留下嚴重的失眠問題,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指南表明,長新冠患者被發現染疫後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1. 一般症狀:頻繁疲倦或疲勞、勞動後極度不適、發燒。
  • 2. 呼吸道與心臟症狀:呼吸困難、過喘、心悸、咳嗽、胸悶胸痛。
  • 3. 神經系統症狀:腦霧、頭痛、失眠、站立時頭暈、身體發麻、嗅味覺變化、情緒問題(如憂鬱或焦慮)。
  • 4. 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
  • 5. 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紅疹、女性月經週期改變。
失眠雖然常見卻是個非常嚴重、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失眠久了可能導致高血壓、過敏、頭痛、憂鬱等,在臨床上也可以代表一個早期亞健康的形式,但是針對失眠的治療是否一定要吃藥呢?除了吃安眠藥是否有其他的選擇?
丹菁創新長分享,其實失眠不一定要吃藥!

可以認識認知治療,讓人學會主動放鬆、更專注等,並透過 IoT 或是 AIoT 等輔助介入,也可以達成治療失眠的目標。

  • 1. 首先,需要先認知自己有失眠的問題。
  • 2.評估失眠的程度、失眠類型(例如:很難入睡,還是睡一半會醒來)、失眠原因(長期鼻塞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生活壓力大等)
  • 3. 運用認知行為、藥物、科技去支持、治療
延續剛剛所提到的『學會主動放鬆』,在學會主動放鬆之前,還要先帶領患者了解何謂緊張的狀態?何謂放鬆的狀態?有些人坐久了反而腰痠背痛,因為在不該放鬆的地方放鬆,不該緊張的地方很緊張,例如聳起來的肩膀肌肉。而我們目前開發過一個眼罩,可以實時量測腦波狀態,配合 App 訓練 30 分鐘,平均訓練 12 次訓練,大部分使用者每天可以多睡一個小時,這對於失眠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28:30~1:18:05
討論議題二: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化以及臨終護理?
嘉賓介紹: 臺大護理學系所主任暨所長・胡文郁
高齡是目前全世界很嚴重的一個議題,而 2020 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正式出現死亡交叉,也就是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自然增加」出現負值,但是高齡者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下,餘命會越來越長,高齡者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台灣是否會變成一個老人國?我們如何應對這件事?
健康老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的定義,是發展並維持「生活機能」(Functional ability,又譯為功能發揮)之過程,而有正常的生活機能便能夠造就幸福的老年。
而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在 2009 年於健康老化政策提出:「健康老化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面向的『最適化』,老人得以在無歧視的環境中積極參與社會,獨立自主且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高齡正確觀念
活躍老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因為老化並非疾病而是一個過程而已,來讓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能有所提升。
超越老化(Gerotranscedence)根據瑞典社會學家Lars Tornstam 的解釋,為老人對事件看法的轉變、接受身體及外觀的改變、重新找回自我的價值、並伴隨著生活滿意度的提昇。這也是這幾年在台灣比較常討論的議題,也是面對善終、病人自主法等很重要的概念。
胡老師分享,我們常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高齡者也是一種病患,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高齡者並沒有所謂的疾病,也不想被當成病患, 即便高齡者有三高,也不代表他是『病人』的角色或是想被當成『病人』的角色。
衰弱症和肌少症的議題,也是討論老化議題中經常提及的。平均來說躺在床上一天,肌肉量就會少 1%,十分驚人,但這件事並不限定於高齡者,幼齡者、中齡者也是一樣,只要躺太久就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只要站起來 20 分鐘,就可以維持!

而很多高齡者因為某些疾病或是意外住院,躺了一陣子之後由於肌肉減少暫時無法行走,而家人也無力顧,但是並不瞭解這個現況並非「疾病」所造成,若沒有資源或是陪伴每天動一點,很可能就再也無法行走了。

安寧緩和治療並不等同於放棄病患
從老化議題延伸到近年來也十分熱門的『善終』。對於死亡我們都有無限想像與恐懼,但是無論如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離開的方式或是模樣,不過臨終照護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走向死亡,也讓家人更能接受。
華人常說的五福臨門,源自於《書經·洪範》。第一福是指「長壽」、第二福是指「富貴」、第三福是指「康寧」,第四福是指「好德」、第五福則是「善終」。但由於華人談論死為禁忌,所以後來多把最後一福改為「多子多孫」。但是無論我們多麽不想面對,都還是需要面對死亡的過程,所以近年來善終與安寧的議題也越來越備受關注。
醫療的重點是幫病人救回來,但是善終與安寧都代表「接受疾病和死亡的過程」,要接受放手和過去的過程,讓病人不那麼痛苦的離開,所以在早期的醫療中,這兩者是非常衝突的,安寧中所需要的醫護體系需要受過訓練,並非照顧單一疾病,還需要懂得病患家屬的照顧與需求,未來如果再度遇到疫情或是因應許多高齡者希望在自己家中過世,而需要社區來執行安寧護理,也需要整個社區的資源、技術、人才支持以及大量的溝通和理解。
安寧護理非常困難,因為對於病患與病患家屬來說,被宣布安寧的當下,就會認為病患被放棄治療了,要讓病患自己走向死亡,醫病關係很容易更緊張。

如果醫生請你協助為非常親的親人簽下拒絕治療同意書,你這時候的心情和決定是什麼?即便你簽下了,心情一定還是很沈重,因為這非常違反人的本性。所以後來醫護的溝通方式,不是說「放棄治療」而是說在保有患者最後的生活尊嚴下,去簽下「不實施」心肺復甦治療,讓走的過程不會那麼痛苦。

臺大護理學系所主任暨所長胡文郁老師分享自己原本是在血液腫瘤和骨髓移植病房工作,但是在查房的時候,不少病人告訴她說,病人表示自己很痛苦但是為了家人和醫師叫他努力,才去接受這些痛苦的治療,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也很想回家,讓老師開始思考「安寧治療」的必要性,也開始了一連串引進與推動安寧病房和一系列措施和資源的過程。
雖然醫護人員都希望病患能健康地走出醫院,但是事實就是還是有很多病患是回天乏術的情況,至少讓末期病人與家屬能夠更好地面對死亡的過程,這也許很困難,但依然是需要做的事情。
過往都是親人代為簽署,現在通過相關法條之後,為尊重末期病人之醫療意願及保障其善終之權益,我國於民國89年公布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條文中明訂:
  • 1、末期病人得立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第4條)
  • 2、二十歲以上具行為能力之人,得預立意願書。(第5條)
其實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應該專屬於末期病人,在健康的時候我們就該好好為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去做準備,這也是 SDG3 中提到的健康生活品質,很大的核心。
簽署意願書是希望在生命面臨無法救治的末期狀態時,能免去無效之治療或急救所導致的痛苦。而所謂「無法救治的末期狀態」必須有兩位醫師都做出相同的判斷,才能成立,並不是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救或是抹煞所有活命機會!期待大家未來都能夠為自己選擇一個比較平和的走向死亡的過程。
1:01:11~1:40:44
討論議題三:科技為 SDG 3 帶來了什麼改變?
未來產業重點調查中出現了一個產業:健康福祉產業,健康福祉產業範疇包含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等兩大次領域,依據特性,分為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產品、健康促進服務、養生福祉服務等三大次產業。遠距醫療、居家照護、5G 等都是其中相關新興產業與技術興起。
歐洲近期對於 Telemedicine & Telehealth 的需求大增的同時,希望能有真正符合使用這的客製化產品,這也是我們可以去推動的方向。根據【智慧醫療大家談】Telemedicine vs. Telehealth 個人化精準睡眠醫療生態剖析一文中的專家解釋,前者 Telemedicine,指的是運用 Tele-care(遠端照護)、Tele-surgery(遠距手術)、Tele-education(遠距訓練)、Tele-consultation(遠距諮詢)、Tele-monitoring(遠距監控)、Tele-prescription(遠距處方)等一切遠距方式與技術來進行「一次性」的疾病治療。
而後者 Telehealth 則是「長期」運用Telemedicine手段來照護並且改善健康。也就是說 Telehealth 加上了時間的因素,這正是慢性病所需要的,因為慢性病不會一次就治好。因此,睡眠平台是提供長期服務的 Telehealth Platform,而不只是Telemedicine Platform。
遠距照護中也出現更成熟的居家洗腎、居家住院、居家化療型態,而整體居家食衣住行上如何去做完善規劃,就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新冠疫情帶出許多本來就很重要的健康觀念,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用公筷母匙的習慣,只是因為疫情讓大部分人都開始重視。而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形式轉變,護理人員無法做太多與病人面對面觸碰的動作,需要引入許多技術和設備。而更常見的是,探病或是家屬照護形式也有很大轉變,以往都會有一大家子探病或是子女照護是華人常見的傳統,但是疫情情況下不允許,對部分照顧者來說是一種困難,但也有照顧者因此得到休息的空擋,舉例來說有一個爸爸生病了,規定三個兒子都要在床前侍奉,但是因為疫情規定照顧者只能有一位,三個兒子可以輪流照顧,有自己的時間喘口氣,兒子身心都能夠暫時卸下重擔,而被照顧者和照顧者也漸漸接受這樣的新形式。
目前出現一個常見現象,俗稱「外包孝道」,即為請看護來照顧家人,但是目前看護供不應求,薪資也水漲船高,護理人員又因疫情人力吃緊,離職率越來越高,變成整個照護系統都很有壓力,所以目前衛福部正在推整合照護模式,把護理人員模式適當分級,讓照護流程和品質能更順暢和更高品質。
1:40:45~1:56:39
聽眾 Q&A 與反饋
一、過往照顧病人要面對面接觸,但面對疫情和科技界入夏是不是會喪失原本照護的溫度,過度依賴科技?
新冠期間最嚴重的現象就是病人被隔離,但是照護人員依然很強調科技只是輔助工具,盡可能做到『High Tech, High Touch』。我們也努力在醫護人員的通識和人文素養教育上推動,讓照護人員有著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出發點,無論使用多高科技的工具照顧病人,還是能不違反核心,與病患有更多的接觸和互動,或是以病患的出發點去設計所有的設備、流程和措施。
二、賦能方面有什麼是身為臥床者家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觀念?
對於失能者或是臥床病人,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協助病人保持清潔和舒適的狀態,例如在床上洗澡、保持病床平整、協助做被動與主動運動,讓肌力和行動能力不要完全喪失。即便病人已經無意識如植物人或是臨終病人,在做每個動作都要跟他說明,讓他知道。

除了被照顧者之外,被照顧者也很需要被照顧,畢竟久病床前無孝子,照顧者的辛苦不是一般可想像,所以現在有「照顧者正念協會」,運用正念減壓、減輕疲勞,因為照顧者個人也需要自我照顧和人的需求。

三、推動台灣 ACP,醫病雙方都有哪些觀念上,還有要進步的地方?
ACP 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與過往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僅有簽署意願書(或俗稱DNR)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放棄搶救」不大相同,ACP 強調的是 Share Dicision Making,醫護人員提供足夠的資訊以及選項給病患和家屬,由病患和家屬自己做決定,醫護人員即便不支持,也要給予完全的尊重和支持。

此外,自主法與安寧條例中有很大的差別在於 ACP 可以委任預立代理人,當你已經昏迷了,有你信任的人可以代理你做決定。另外也提醒,很常見的事情是,許多民眾有 ACP 也簽署 DNR 但是自己鎖在保險箱內,沒有人知道,所以要記得如果已簽署 ACP,一定要上網做健保卡登入和上傳,否則真正要使用的時候,才能夠成功生效!